希望美术教育《美育面向未来》主题访谈 | 与龙念南对话,解码艺术教育内核,提升家长陪伴艺术认知
2025-11-22 11:16:00
当“美”走进日常,孩子的未来会有多不同?美育,从来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它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和价值观。当我们开始有意识地将美学融入日常,我们给予孩子的,便不仅是艺术的技能,更是一个能够被美好感知、被趣味填满的丰盈人生。
本期希望美术教育《美育面向未来》主题访谈栏目,特邀中国儿童美术教育界泰斗龙念南,聚焦核心主题“美学如何真正融入生活”,探讨:当美成为日常的习惯,孩子的成长轨迹会因何不同?家长又该如何通过生活细节,为孩子种下“看不见的竞争力”?
本期嘉宾:龙念南
Featured Guest
龙念南简介:中国少年儿童造型艺术学会创办人之一;中国少年儿童造型艺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义务教育《美术》教材编委;悦少儿美术馆馆长助理;少儿美术教育专家。
访谈实录
Interview Transcript
希望美术教育联合创始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博士史金良(Horace)先生与龙念南老师深度对话,共探美育核心。
问题一:美术教育不是单一的绘画教育,它从美术能力、综合能力、心智能力等方面分别锻炼孩子哪些素质?
龙念南老师指出,美术教育首先关乎内心的表达,它激发的是孩子最本真的创造力与想象欲。通过多样化的视觉表达,孩子学会的不仅是技法,更是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敏锐感知。这种观察力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共同基础。而在创作中,孩子需要不断梳理、归纳自己的想法,这无形中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更重要的是,美术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培养孩子的耐心、专注和在时间中沉淀的恒心,让他们学会将学习的“苦”转化为内在的“乐”,这是一种受益终身的“快乐学习力”。
问题二:美术课堂中的创意思维训练,对孩子未来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什么影响?
龙老师认为,艺术思维是一种自由、不受限的思维。当孩子在艺术中敢于“天马行空”,这种思维的外溢与保持,正是未来创新力的核心。他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强调“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的重要性。同时,龙老师也指出,艺术的自由并非没有结构。就像希望美术课堂中融入的构图规律、色彩逻辑,希望美术研发的系列教材,或是梵高在激情创作背后对色彩关系的理性安排,都说明真正的创作是感性表达与理性思维的完美结合。这种在艺术中滋养的逻辑能力,让孩子在未来面对复杂问题时,既能发散思考,也能系统整合。
问题三:审美能力是否会成为未来各行各业的关键竞争力?
在龙老师看来,审美能力在未来社会绝非锦上添花,而是一种关键的差异化竞争力。它不仅仅是感受美好,更是一种发现“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个性表达。当两个人的专业技能水平相当时,那个具备更高审美素养、能通过着装、谈吐和创意展现自身魅力的人,无疑会获得更多机会。美,已经从一种感受力,外延为一种实实在在的“竞争力”,它能赋能各行各业,从一家餐馆的装修到一件产品的设计,审美决定了高度。
问题四:“家庭是美育第一现场”,家长应如何助力孩子的美育成长?
龙老师给家长提出了三个层面的建议。首先,家长要摆正位置,无需成为“第二个老师”,而应致力于理解老师在教学中的意图和目标。其次,家长应成为“陪伴者”而非“旁观者”,比如与孩子一同参观展览,共同创作,像同学一样交流感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共同成长。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学会“鼓励与珍藏”。家长应有意识地将孩子的作品在家中显眼处展示,或在社交平台上有针对性地分享,并具体地指出作品中的闪光点。这种真诚的认可,是孩子持续进步的最大动力。
问题五:如何为孩子规划艺术学习的长远路径?有哪些关键阶段需要重视?
龙老师从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出发,指出0-18岁是儿童发展的完整周期,艺术学习应伴随始终。他特别强调了几个关键节点:3-6岁是感受艺术乐趣的启蒙期;小学低年级重在通过观察社会来尝试表达;而大约9岁左右,是孩子从形象思维转向逻辑思维的重要时期,此时需要在教学中融入更多方法和规律;到了中学阶段,则应尊重其想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技能以满足他们的表达需求。针对家长因学业压力让孩子放弃艺术的想法,龙老师特别指出,艺术非但不是负担,反而是释放压力、贯通所学的最佳方式,是能为孩子“泄压”的“气门芯”。
美育的底色,是让孩子爱上生活的每一刻
Art Education
当孩子学会为一片云驻足,为一首歌微笑,他们便拥有了对抗浮躁世界的能力。真正的美育,始于家庭,终于生活。本期访谈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份温暖的邀请——邀请每一位家长,和孩子一起,把日子过成“有美相伴”的诗。
我们始终坚信,“美育面向未来” 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陪伴千万家庭探索美学、助力孩子成长的初心。未来,我们将继续邀请更多美育行业专家,带来更专业、更落地的美育干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美的滋养中,拥有更广阔的人生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