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美术教育《美育面向未来》主题访谈 | 与绘画心理学专家赵靖娜对话,倾听画笔下的心声,解锁童心世界的密码
2025-11-22 11:20:00
孩子的涂鸦从不是随意的线条堆砌,每一抹色彩、每一笔勾勒,都藏着未被言说的情绪与心事。当孩子不愿开口时,绘画便成了他们与世界对话的桥梁。本期《美育面向未来》访谈,我们邀请到儿童绘画心理指导师赵靖娜老师,带大家换个视角读懂童心,解锁绘画背后的成长密码。
本期嘉宾:赵靖娜
Featured Guest
赵靖娜: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 ;儿童绘画心理指导师。
访谈实录
Interview Transcript
灵感少儿艺术教育研究院总监马萌女士与赵靖娜老师深度对话,探讨如何通过美术作品读懂孩子的画与心?
问题一:绘画在疏导孩子情绪压力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绘画是孩子情绪疏导的天然工具,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情绪宣泄,对于不擅长语言表达的孩子,画笔能成为安全出口,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可随着涂画与擦拭自然释放,让孩子画后身心轻松。其次是情绪外化,通过绘画能将孩子的问题与自身分离,帮助他们跳出当局者视角,以更客观的态度看待问题,进而自主找到解决办法。最后是身心放松与专注力提升,比如曼陀罗涂色无需费脑,长时间的彩铅涂色过程能梳理情绪、稳定心神,让后续沟通更顺畅,同时还能提升孩子的学习力、交际力等 “六力”,助力情绪管理能力养成。
问题二:如何透过绘画了解孩子的情感世界?
赵老师强调,解读孩子的画,关键在于放下成人的审美评判,怀着一颗好奇与共情的心去倾听。她以访谈中马萌总监分享的“将妈妈涂黑”的案例盛赞了希望美术老师的专业与细心,那看似消极的黑色背后,藏着的却是孩子对妈妈深沉的爱与心疼。她建议,当看到孩子画出不同寻常的内容时,不应立即批评或否定,而应使用启发式提问,如:“我看到了你这个部分和之前画得不一样,能和我讲讲你是怎么想的吗?” 通过绘画这种比语言更直观的方式,我们能跨越含蓄表达的障碍,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看见他们的情感需求。
问题三:请分享几个典型案例,帮助家长更好的了解孩子。
赵老师分享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一个内心防御很强、拒绝沟通的孩子,画了一幅线条混乱、大量使用黑色的画。她解读道,黑色往往代表沮丧和情绪低落,混乱重叠的线条和“叉”可能意味着自我否定或对外界的拒绝。而更关键的是,她在黑色之下发现了被掩盖的红色,这暗示孩子内心有强烈的热情、力量乃至愤怒,但因害怕不被接纳而将其隐藏。当老师通过画作精准地说出孩子的感受时,孩子感到被深深理解,从而打破了心理防御,愿意开启心扉。这个案例生动地表明,绘画可以成为与自我封闭的孩子建立连接、实现有效共情的宝贵桥梁。
问题四:我们如何把绘画自然地融入到生活中?
赵靖娜老师认为,美育应如同家常便饭,自然渗透于日常。她鼓励将绘画作为情感表达的一种浪漫方式,无论是家人之间难以用语言说出的爱,还是朋友情侣间的关怀,都可以通过画一个爱心、一幅小画来传递,这种视觉化的表达往往更具治愈力。马萌总监也补充道,美育生活化是核心,鼓励家长不仅让孩子用画表达,自己也可以尝试用绘画与孩子交流,让美育成为增进亲子关系、提升家庭生活氛围与乐趣的纽带。
孩子的画,是他们心灵的映照。读懂这些“画笔下的心声”,需要我们放下评判,带上爱与耐心。我们始终坚信,美育的真正力量,不仅在于培养技能,更在于滋养心灵,守护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美育面向未来》栏目也将持续携手专家学者,与万千家庭共同探寻艺术与成长的真谛,让美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