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父母感到迷茫和困惑,觉得自己很愿意去了解孩子的世界,也愿意去和孩子建立好的亲子关系,但不知为什么孩子有什么事还是不愿意和自己说,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成为他信任和愿意倾诉的人。
有些父母甚至专门学习了关于如何沟通和倾听的课程,但仍然没有什么效果。倾听的确是和孩子建立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绝不仅仅是技巧或方法这么简单,而是需要用心去靠近和感受对方。
真正的倾听是心与心的靠近
倾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习惯了用理性的头脑去听,并且在听的时候头脑高速运转,忙着算计、分析、评价、解决问题。就像台湾心理咨询师周志建所说:真正的倾听需要一种单纯、一种简单。
我们必须把自己“变成5岁的孩子”,用一颗赤子之心进入别人的生命。真正的倾听应该是情感的、灵性的、直觉的,不是靠理性的头脑,而是需要一种生命的投入,去解读对方的生命故事,“只有生命可以抵达另一个人的生命”。
设身处地的考虑对方感受
学会倾听,首先需要看到这个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放下自己,放弃想当然,放缓脚步,蹲下身子,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去体会他的心情和感受。
比如对待淘气的孩子,我们不仅要看到眼前这个孩子的调皮、叛逆、哭闹,还要用心灵的慧眼看到孩子这个“人”。
我们可以仔细回忆一下平时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我们真的“听到”孩子在说什么吗?真的体会到他当时的切身感受和需要吗?
——孩子回家很开心:“妈妈,我今天语文考试得了95分!”“哦,不错。你们班有多少90分以上的?你那5分丢在哪里了?”
——孩子把腿磕破了,疼得直哭。“早就告诉你,走路要看着道,别上蹿下跳的,说多少遍你都不听,这下知道疼了吧。”
这些是多么熟悉的场景和对话。我们总是看到问题,看到分数,看到自己正确的地方,看到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就是没看到孩子自身的感受和需要。
有时候我和儿子之间的互动情景也让我深受启发。有一天晚上,儿子整理书包时,献宝一样翻出他在学校画的“军事地图”给我看。我当时有一堆家务事要忙,走过来匆匆瞟了一眼:“哦挺好的,有意思。”儿子没再说什么,自己拿着画琢磨着玩去了。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敷衍,家务事稍后再做也不迟,陪伴孩子更重要。于是我坐下来,和儿子一起看这张地图。我边听边问,儿子说得开心,我听得有趣。
如果我不曾放下自己的事情坐下来,愿意进入孩子的世界,并带着好奇向他提问听他诉说,那么我只可能看到那张笔法幼稚的地图,不会看到地图背后还藏着一个孩子的灵动世界。
(内容来源《中国教育报》2020年11月12日第九版,作者 : 凌想,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仅用作学术交流,不作任何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