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爱德华·蒙克世界名画《呐喊》

2024-03-28 16:36:00

【类别】布面油画

【规格】91cm×73.5cm

【年代】1863年-1944年

【作者】爱德华·蒙克

【收藏地】挪威国家艺术馆

【作品赏析】

在暗蓝色的天空下,有一个面目可怕的人正在凝视着前方,它似乎在痛苦的尖叫着,它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画作之一,爱德华·蒙克的《呐喊》。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画中的人物只是长大了嘴巴,并用双手捂住了耳朵,那他究竟有没有在尖叫呢,今天,就带您解读一下,这幅反映了欧洲大变革时期,普通人被焦虑折磨到不堪重负的、爱德华·蒙克的《呐喊》。

蒙克出生在1863年的欧洲,当时的社会正在经历着各种动乱,战争、瘟疫、激进主义等思想,不断影响着社会上的普通民众,蒙克的家庭状况也十分糟糕,母亲去世的早,父亲患有严重的抑郁症,自己又从小体弱多病,所以他的童年是非常悲惨的。也是基于这样的影响,他早期的绘画作品基本以现实主义题材为主,从画中能够看的出,童年时代的痛苦经历,对他造成了非常大的创伤。

时间到了1885年,在巴黎的蒙克有幸看到了印象派的作品,他们对颜色和形式应用的重大变革,对这位年轻的艺术家产生了极大的启发,我们可以将莫奈的作品与蒙克后来的作品进行适当的比较,莫奈的画作在光线和色彩的应用上非常优秀,而蒙克主要尝试探索人物内心的生活,那时候的他,已经表现出对孤独和焦虑的关注,再看他跟后印象派梵高的对比,梵高那富有表现力和情感的笔触,甚至对色彩的运用,都深深的影响着蒙克,我们再看看他跟象征主义代表高更的作品对比,高更对粗线条的简化,对形状和纯色块的使用,对蒙克未来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仅如此,蒙克还尝试过“点画法”,那时候的蒙克就像一块海绵一样,疯狂吸收着不同艺术家的绘画风格、想法和主题。

1892年,在柏林的蒙克尝试制作一系列绘画作品,而《呐喊》正是这一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关《呐喊》,蒙克在日记中这样描写他的创作灵感,“太阳快要落山时,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在河边散步,天空被夕阳映照的通红,我呆呆地伫立在栏杆旁,突然感到一阵恐怖和焦虑,我的朋友们继续前行,而我却站在原地焦虑的发抖,我觉得大自然仿佛发出一种巨大而无尽的尖叫”。蒙克的创作主题中经常出现这种令人不安的人物,他也经常使用相同的设置来创作其它作品,背景一样,天空一样,只是人物不一样。

《呐喊》本身的构图很简单,我们可以把画作分为桥,河流,以及天空三部分,主要的人物是通过弯曲而融入背景,背后的两个人是垂直的,靠边的,身体与桥的栏杆联系在一起,说明了他们还是在现实世界中,背景有些抽象画的意味,像是在暗示世界将要消失在混沌之中,边缘人物并没有发觉世界的混乱,他们依然在自顾自的交谈,画作通过这样一条笔直的道路,凸显他们与主角的物理距离,进而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情感距离。而这些设计,在蒙克手绘的素描草图里,都有着明确的体现,比如,红色的天空,旁边还写着他对与朋友散步这件事的描述,再请注意看这幅图,如果没有这两个背景人物的出现,整个场景的气氛就会发生改变,也就不会显得那么恐怖,科学家们还将天空不自然的颜色与1883年爆发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联系在了一起,这确实让欧洲产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日落。

我们再回到这幅画中,仔细看,这幅画中有一个铅笔的题词,意思是“只能是一个疯子画的”,红外图像显示这是蒙克笔迹,这是蒙克对评论家质疑他心理健康的一段回应,在平面印刷版本的画作中还写有另一段话,“我感觉到大自然发出了巨大的尖叫”,这句话证明了主角人物其实并没有尖叫,是他用手捂住耳朵,抵挡外面那些恐怖的声音,很难想象蒙克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下创作的这幅画。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仅用作学术交流,不作任何商业用途!)

其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