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被威胁趋动的教育,是中年危机爆发的根源

2019-05-14 15:14:00


被威胁趋动的教育,是中年危机爆发的根源

前不久跟北师大的钟伟教授聊天,他说了一句话让我特别诧异——

如果讲学生的素质,南昌大学毕业的学生比哈佛大学毕业的学生要好。

我觉得很奇怪,但他接下来说第二句话的时候我听明白了。

他说如果是作为一种就业前的准备,你上南昌大学比上哈佛大学要好。

哈佛大学不是一个就业前的培训基地,它的目的是要培养对于某种知识、思想的持续执着。

所以这两个学校毕业的学生,如果到同样一个公司里,你发现往往哈佛大学的学生还不如南昌大学的学生。但是如果是要比创新精神、比未来的增长潜力,哈佛大学的学生要好的多。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我看到一位美籍华人教授写的一篇文章。

他说在美国一些著名的大学里,带博士生的教授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不要招中国来的学生读博士。

原因很简单:

中国学生考博士的能力很强,往往其他国家来的学生比不过,但是中国学生读完博士以后,毕业找工作的标准基本上是一个:

哪个地方给的薪酬高。

所以你能看到好多读数学、物理、生物的人,放弃他们的专业上华尔街去。

这些教授觉得很痛心,我花这么多精力来培养你,是希望你能够在这个学科上大有作为,结果你竟然因为一份高薪的工作,就放弃了你值得追求一生的目标。

所以他们就觉得培养中国来的学生读博士有巨大的风险,白培养一通,当他找到工作的时候,就把学到的东西都还给老师了。

1:被威胁驱动的一生

上述现象不知有多大的普遍性,但想一想它是合情理的。

因为我们中国的教育一直是“威胁性的教育”。

上幼儿园的时候家长就会告诉你,你要好好学习,像史家胡同小学、中关村一小,到时候会要考试的。

小孩儿心里就被注入了一个目标,其实是被注入了一种恐惧。

因为父母在给你设定目标的同时,也给你设定了一个恐惧,你要是不上那样的学校,你将来就考不到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你就只能去干什么,而不能干什么。

上学的时候,学校里都特别爱用排名的方式,这其实也是一种威胁手段。只要你不努力,你就会排在后面。

如果一个“好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上完了从史家胡同到哈佛大学的整个过程,之后他干什么呢?

父母对他的要求以及他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很可能是找到一份好工作,一份高薪的、体面的工作。

这就是说,我们的教育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短期的、背后含有威胁性的目标所驱动的。

这是一种外在的驱动,你学习不是因为你想学习,而是因为你不得不学习,你知道你不努力的结果是什么。

所以,当你完成了一个个的阶段目标,终于到达那个所谓最终目标的时候,你发现那其实也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

当把这些东西都完成的时候,你发现你就成了一个很平常的人。

2:靶子教育与目标教育

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的威廉·戴蒙教授,通过长期研究发现,优秀的、真正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学习动机往往不是由阶段性目标外在驱动的,而是由内在目的驱动的。

前者可以叫要我学习,后者叫我要学习。

这对应英文当中的两个词,一个叫target,一个叫purpose。

Target就是一个具体的目标,本意是靶子,确切的阶段性的目标。

Purpose是目的,做事的内在原由和企图。

我反省自己,发现我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也是由阶段性目标驱动的。

对于像我们这种连县城都没去过的穷孩子来说,考上大学就有可能一下子到北京、到上海。

考不上大学,就可能一辈子也去不了一次县城,你就在你方圆五公里之内干活、娶妻生子,这个目标是明摆着的。

你的邻居、你周围的人都已经跟你展示了这样一个结果,所以我是在一种巨大的恐惧中学习。

我的学习很努力,但是并不是真的爱学习,如果不是因为要达到某个具体的目标,我根本不想学这些东西。

所以高考完了之后,我们那个很土的地方也学会了一种很洋气的方式,把书都拿来放到操场上烧,心里头的那种解脱、解恨,对于学习的那种厌恶、甚至仇恨,都溢于言表。

这就是我们的现代教育里,出现的一个很严重的缺失:

越来越忽视purpose,而越来越用具体的target去驱动我们的学习。

很多人都听说过“三个石匠”的比喻:

一个人遇到三个石匠,问他们在干什么?其实他们三个表面上干的都是一样的,但是三个石匠的回答是很不一样的。

第一个石匠说,我终于找到了一个不错的饭碗; 

第二个石匠说我做的是方圆几十里数一数二的石器活。

第三个说我在建大教堂。

通过这个比喻,我们也就明白了美国的教授为什么不太爱招中国的学生。

因为中国的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第一个石匠的思维,很少像第三个石匠去想问题。

第一个石匠的思维方式很务实,我们可能都觉得那样很靠谱,但是他不靠谱的地方在哪儿呢?

第一,当这些目标都实现的时候,比如说你博士都毕业了,然后又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然后就是平庸、就是无聊、就是中年危机。

你选择这条道路、这种思维方式的时候,已经把很多的可能性悄悄屏蔽了,不知不觉给自己做了一个你不知道的手术:就是自己产生快乐的能力被废除了。

如果我们总是用阶段性的目标,也就是用target作为我们努力和行动的目标,那么就会出现一个结果,叫不可持续。

假如你在阶段性目标都实现以后,你得到的最大感受就是“不过如此”,与此同时又没有别的动力让你去想干什么,你会陷入到一种挥之不去的迷惘和厌倦状态,这是很多成功者的中年危机状态。

第二,上述还是比较幸运的,大部分人没那么幸运,就是连初期的阶段性目标都达不成的,心态就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习惯性愤怒。

如果幸运一点,你通过了初期的目标,已经达到了中期的目标、开始向后期的目标进发,就进入了所谓的中产阶级。

这个时候你的状态其实:

一方面,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很脆弱,弄不好随时有可能掉到习惯性愤怒的状态里;

另一方面,你又没办法继续往前走,所以就会陷入到一种所谓中产阶级的习惯性焦虑当中。

要不就是习惯性愤怒,要不就是习惯性焦虑,要不就是习惯性迷惘,这就是你选择这条路径的三个结果。

3:目标设置的“重孙辈法则”

按照威廉·戴蒙教授的说法,每个人的purpose/内在动机/长远目标,是由三部分组成的:

第一,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第二,我擅长的是什么。

第三,这个世界到底需要什么。

如果你觉得这些问题抽象的话,我用一个“重孙辈法则”来解释:

也就是说,一百年以后你的孙子的儿子还能够很自豪地谈起你,他一定不会因为你赚了多少钱,你曾经成为国民老公,你曾经拥有多少跑车,而是你在这个世界到底留下了什么。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

面对这个世界,我做的最拿得出手的一件事儿是什么。

威廉·戴蒙教授认为:

我们现代教育的通病,就是用阶段性目标作为我们学习和努力的动力,而造成了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一个重大缺失,那就是我们学习努力的动机丧失了。

我们都在提倡终生学习,那终生学习的动力到底来自于哪儿?

如果我们从小到大没有在内心培植一种强烈的动机,那么终生学习可能就丧失了真正的动力。


希望与孩子一起勾勒蔚蓝的天空

全国少儿美术教育培训加盟品牌,学校积极倡导的现代美术教育理念,为普及与推动全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少儿美术加盟
4006666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