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元代画家的清高孤洁和避世脱俗-元|吴镇《洞庭渔隐图》

2019-11-29 14:09:00

《洞庭渔隐图》

《洞庭渔隐图》是元代画家吴镇在至正元年(1341年)秋九月创作的中国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该画作采用“一河两岸”式的构图。近景画双松挺立,枯树横斜,隔岸则是迤逦的山坡,与水边荡桨的渔舟,十分忠实地呈现出江南水乡泽国的景象。虽然布局简略,但添加边角的签名,以及上方的题词之後,别具一番宁静典雅的情调。

《洞庭渔隐图》局部

画作内容:

此画描绘嘉兴东洞庭的湖山景色,画中三株松柏,两株松树挺立昂扬,一株柏树则几乎仆地,缠满藤蔓,水面平静无波,一叶扁舟飘荡其间,远望是连绵的山坡,充分发挥水墨氤氲的特性,画出了江南水滨的静美幽澹,表达了宁静淡泊的心境,具有一种典雅的韵致。

图上原题:“洞庭湖上晚风生,风揽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花新。只钓鲈鱼不钓名。”诗意清新,坦言其志。

《洞庭渔隐图》局部

创作背景:

自屈原《渔父》和《庄子》中的渔父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后,渔父成了清高孤洁、避世脱俗、啸傲江湖的智者、隐士的化身。魏晋时期,渔父多次出现于山水诗中,到唐宋时期渔父形象被固定下来,成了诗人、作家钟爱的对象。这个阶段,绘画中渔父形象也开始出现,张志和、荆浩、许道宁都绘有渔父图。渔父形象大量出现并形成一种风气是在元代,由于元代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统治全中国的朝代,蒙古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和民族歧视政策,使大量文人都采取了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渔父清高、避世、逍遥的人生为许多隐退文人所仿效,渔父形象成了文人、画家寄托情感的载体。诗、词、曲中渔父形象普遍流行,绘画领域,渔父更成为创作的风气,赵孟頫、管道升、黄公望、王蒙、吴镇、盛子昭均有渔父图传世。这其中,吴镇对渔父最为情有独钟。在吴镇传世山水画中,渔父题材的作品占有相当数量,版式上有条幅、中堂、长卷,手法上有临摹、创作。理解吴镇的渔父形象,一是从图象学意义上,一是从吴镇留下的大量题画诗上。渔父形象在吴镇的渔父图中是吴镇所要表达的核心所在,但吴镇并没有对其主人公作细致刻画,而是尽情地描绘了周边环境。吴镇62岁所作的《洞庭渔隐图》正是体现他这一创作特色的代表作。

作者简介: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又号梅道人、梅沙弥、梅花庵主等。嘉兴魏塘镇(今浙江嘉善)人。一生饱读诗书,性情倔强而孤僻,中年度隐居。因家中贫寒,甚至以卖卜为生。吴镇出生那年正是南宋灭亡的第二年,对元朝的残暴统治吴镇极为不满。其题竹诗云:“斫头不屈,强项风雪。”表明了吴镇不与元朝合作的反抗情绪,“其画虽势力不能夺”。然而面对蒙古贵族的血腥镇压,吴镇作为一介书生,也只能采取隐世态度,以此保持气节。吴镇在所居之处遍植梅花,以赏梅自娱,以书画自遣。


其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