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画』《秋庭戏婴图》看北宋时期儿童玩什么?
2018-05-06 10:42:00
《秋庭戏婴图》 苏汉臣 北宋 纵197.5公分,横108.7公分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
有关儿童题材的绘画在中国向来是十分流行的,这应与中国人对人生的理解很有关系。从哲学上看,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在于修行要达到儿童天真烂漫,天然自如的精神境界,以融化我们已经为“五欲”所惑的心性。从世俗来看,多子多福,向来是中国人普遍的认识。所以,自唐以来,中国绘画中的婴儿画题材就未曾中断,宋代之后,儿童画创作更是大量涌现。而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无疑是这类题材中的佼佼者。
苏汉臣,南宋画家。开封(今属河南)人。在徽宗宣和(1119——1125)间曾任画院待招,高宗绍兴间复职,孝宗隆兴初(约1163)授承信郎。画学刘宗古,所绘人物、仕女及佛道宗教画、用笔工整细劲,着色鲜润。尤擅描绘婴儿嬉戏之景和货郎担,情态生动。存世作品有《货郎图》、《秋庭婴戏图》等。
花盛开,一来说明家境殷实、天下太平之意,这正是宫廷画家歌功颂德的本分;二来对应游戏中的儿童如花团锦簇,必将是富贵健康,而且,一子一女,正是“好”字,此又是讨喜之处。而从绘画色彩来看,色彩选择醒目而纯粹,能顷刻抓住赏者之心。更为重要的是图中的对比节奏安排巧妙,使赏者的心态能随着节奏的变化而收放自如,例如:太湖石与芙蓉花,一黑一白,一重一轻,一主一宾,而两个孩子的衣服也是如此,男孩的衣服是外红内白,女孩的服装则是白衣服衬个红腰带,男孩年幼,女孩稍长,男孩调皮,女孩温婉,总是张弛有道,令人玩味无穷。不难发现,类似的节奏变化于图画中比比皆是,足以反映绘者之匠心独运,画面之生动活泼。加之历史长河的蹉跎,使原来浮躁的色彩和轻率的线条都具有了无法再现的沧桑和厚重,使之静气充足。于是展卷伊始,本是很简单的一幅儿童画就不仅仅具有富贵之气,还有一种非凡的亲和力。但其原因仅仅在此吗?
东施效颦之所以令人厌恶,是因为她不明白西施之病态是一种自然状态,且是偶尔为之,故观者以之为美。但人岂能长此以往?假若西施日日捧心作态,想来也是让人讨厌,要赶紧找医生看看。所以,纵使大师如齐白石,自言为豪富作画,亦须多用金粉颜色,以博其欢,颇多自嘲之意,皆因绘画之精神,不容半点勉强做作之处。
以上观图,则知画家不仅仅在构图上独具匠心:太湖石高耸而立,芙蓉花攀绕而上,野菊盛开,小儿辈可亲可爱,这皆是世俗所喜,然绘画之中,作为重点的两个孩子却是在心无旁骛地玩枣核,即推枣磨游戏。我们可以看到还有更多其他的玩具散落地上。于是,通过枣核和芙蓉之强烈比较,甚是能突出作者之本来意图,即富贵无它,贫贱无它,但求适宜。
所谓适宜,就是孔子说的“君子素其位而行”吧!所谓“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既不富贵以骄人,也不贫贱而自傲,皆随世界之往复、红尘之沉浮而因势利导而已。果能如此,也就达到了老子说的“专气致柔”的修行境界,这想来是绘者的引申之义。只因此种含义并非贵者所喜,故将其隐含在儿童游戏之间。
推枣磨游戏
(中国民间的游戏之一,常见于北方。游戏是利用两个枣子,加上一个剖了一半的枣子做成支架而成枣磨玩具,是一种旋转、平衡的游戏。游戏时,谁能让枣磨保持平衡、转得久,谁就获胜。)
至于有言图中两人在玩游戏时有维护相让之意,一如乾隆题诗曰:“庭院秋声落枣红,拾来旋转戏儿童;丹青距止传神诩,寓意原存相让风。”以此言绘画之外的含义,乃是彰显礼让之风,就显得浅显了很多,想象的成分比较大,但也说明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能雅俗共赏,适应不同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