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折扇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传世欧洲和日本名家的折扇画,都是利用了折扇的构图而已

2017-12-05 10:00:00

马丁尼克风景(油画) 高更

马丁尼克风景(油画) 高更

这个题目,本身有点奇怪,折扇并不是中国人的发明,只是我们将其“中国化”了,在国外很多中国餐馆里,我都看到墙上挂着巨大的折扇作装饰,似乎折扇就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高丽国)使人每至中国,或用折叠扇为覩物,其扇用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豪贵杂以妇人鞍马……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这是折扇出自日本的最早文献证据。其中提到日本折扇从朝鲜传入中国之后,上面都有绘画,可见折扇上绘画是日本人的首创。

折扇在宋元近三百年的过程中,并没有留下任何一件名家作品,这是很值得注意的。我的推论是,日本人并不重视折扇,盖在日本折扇是一种生活必需品而非观赏品。折扇除了夏天遮阳扇风,日本人也将其作为一种仪仗,犹如晋人的挥麈,但不将其作为一种书画的载体。宋人则开始注意到折扇上绘画的妙处,元人郑元祐有《题赵千里聚扇上写山次伯雨韵》诗,可见南宋人有折扇上画山水,可惜实物今不存,流传到今日的宋代扇形画作,例如上海博物馆有南宋《春游图》,也不是真正的扇面,只是裁成折扇形的绢片而已。

折扇在中国的大行其道,是从明初的宫廷提倡有关系的,现存最早的折扇画,是故宫所藏明宣宗朱瞻基御笔《松下读书图》,这是一件成扇作品,扇骨仍保留日本扇的特色,细骨和尚头,并且扇面占扇骨比例达三分之二。明人《在园杂志》记:“永乐年间,成祖喜折扇舒卷之便,命工如式为之,自内传出,遂遍天下。”中国人素有上行下效的传统,由皇帝提倡的这种扇面上作书画,遂使整个士大夫阶层投入到扇面创作之中,目前存世的大量明代折扇书画作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然而回到折扇的发明地日本,我们几乎找不到明治之前的,由名家所创作的折扇书画作品,笔者在日本多家博物馆、美术馆考查所得,能找得到的折扇画作,以明治之后为多,如圆山应举、柴田是真等有折扇作品留下。然而有趣的是,这些名家所画的,并非真正的折扇上创作,而是将纸或绢裁成折扇形,在上面绘画而已,像我国的“成扇名家书画”,日本是几乎见不到的。

这种现象似乎很少有学者提及,我的推论,是因为元之后,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渐趋疏远,明代的这种风气并没有影响到日本。中国的折扇从明代中期改良之后,又传回日本,日本人称之为“唐扇”,然而并没有学习到中国文人喜欢在上面创作的癖好。所以目前所发现日本江户时代前的折扇画,大都是工匠作品。

有趣的是,明治时期的绘画作品在十九世纪末传到欧洲,即影响了当时的画坛,比较有名的例子当然是对早期印象派画家的启蒙。当时欧洲画家也将扇形这种独特的体裁用于创作,今日所见,如莫奈、高更、塞尚等都画过折扇形的油画或水彩作品。高更似乎对折扇非常感兴趣,他所画的《马丁尼克岛风景》《沐浴者》等名作都是在扇形的画布上画的。

传世欧洲和日本名家的折扇画,都是利用了折扇的构图而已,大概他们不喜欢真正折扇的皱褶痕,觉得难以处理。反观中国明清两代,极少有将纸绢裁成扇形作书画,多数都是用真正的折扇去创作,无怪乎折扇确实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作者为学者、书画家)

其它新闻